服务热线: 010-82349466
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 传真:010-82349418
  • 电话:010-82349466/9931/9293
  • 服务邮箱:order@ulab360.net



在神经科学领域中,最棘手的争议之一就是人类大脑是否能在青春期停止发育后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一过程称为神经发生。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生命不息,神经发生不止——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制造出新鲜的脑细胞。但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脑中的神经元数量会下降,而且这种疾病近年来已经变得愈发普遍了。热播剧《都挺好》里的巨婴苏大强最后也患了阿尔兹海默症这项新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更早的阶段诊断阿尔兹海默症,并确定那些最有风险的人,让他们能从运动和其他促进新脑细胞产生的干预措施中获益。几十年来,争议将神经科学家们分为两派:其中一些人认为到成年时,人类的脑细胞数量就已经达到了极限。如去年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神经发生过程在青春期停止后会逐渐消失。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新的神经元会在老年时继续产生。在这项或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研究中,来自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3名年龄在43至87岁之间死者捐赠的脑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这些人的大脑在死前从神经学角度看都是健康的。研究通讯作者、马德里自治大学神经科学家María Llorens-Martín发现,虽然健康大脑中含有新生神经元,但这个数字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下降。在40至70岁之间时,大脑中新发现的神经元数量从每立方米40000个下降到30000个。他推测,过去之所以未发现这些新细胞,可能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有关。...
发布时间: 2019 - 03 - 28
浏览次数:144
慢性压力指的是个体长期持续承受的压力,它会影响情绪和精神健康,也会影响生理健康。有研究表明,慢性压力会加速认知障碍和心脏疾病的风险,还会导致肠道健康问题。近日,由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强教授领导的一项研究,聚焦社会心理压力影响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热点问题,首次阐明了慢性压力诱导乳腺癌患者肾上腺素水平上调对肿瘤糖代谢通路进行重构,进而促进肿瘤干细胞特性的调控机制,并筛选出有效的治疗药物显著逆转慢性压力造成的肿瘤进展,为今后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该研究已发表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该研究共同作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Keith Kelle说:“你可以杀死肿瘤中的所有细胞,但如果干细胞或者母细胞没有被杀死,那么肿瘤就会生长并转移。”他补充说:“这是第一个将慢性压力与乳腺癌干细胞的发展联系起来的研究。”压力促进肿瘤生长为了研究压力如何影响啮齿动物的癌细胞生长,研究人员将所有小鼠放到一个狭小受限的环境里持续一周时间。然后将它们分为两组。作为对照组的小鼠被放到宽敞舒适的大笼子中以消除压力。作为实验组的继续待在狭小受限的环境中,再持续30天。在最初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压力大的小鼠不仅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行为变化,而且比对照组小鼠体内的肿瘤更大,且生长速度更快。总体来看,承受压力的小鼠比对照组小鼠拥有更多的癌症干细胞。...
发布时间: 2019 - 03 - 01
浏览次数:127
澳大利亚和智利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南美洲特有的蜥蜴可以在生存环境改变后,重新获得进化过程中失去的生理机制,从而对生物学上的进化不可逆法则构成挑战。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进化》杂志上。这种平咽蜥属蜥蜴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安第斯山脉高山地区的这种蜥蜴由于当地气温寒冷,不适宜产卵孵化,因此演化出胎生的功能。但有证据显示,迁移到山下的这种蜥蜴又重新恢复了卵生能力。参与研究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达米安·埃斯克雷指出,这个发现显然对进化不可逆法则构成挑战。埃斯克雷介绍,根据该法则,在进化过程中失去的功能就很难再重新获得。比如说那些长期生活在黑暗洞穴里的生物,一旦失去视力后就很难再恢复。“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还讲得通。但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蜥蜴究竟如何重新演化出卵生的生理机制还是个谜。”他们下一步将从生理学及基因角度,进一步了解这种蜥蜴胎生和卵生的生理机制。研究人员分析认为,安第斯山脉的海拔高度是当地拥有如此多样化的蜥蜴种类的一个重要原因。埃斯克雷说,孤立的海岛对形成生物多样性有促进作用。与之类似,可以把高耸入云的安第斯山脉看成是“云中岛”,那些生活在山顶被隔离的蜥蜴和那些向山下迁移的蜥蜴种群逐渐会进化成不同的种类。摘自中国生物技术网
发布时间: 2019 - 02 - 20
浏览次数:177
通常,摄取食物之后人的血糖水平会升高。为避免过度,胰腺中的β细胞会分泌胰岛素,该激素可以刺激细胞吸收糖分,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一旦β细胞出现问题,这一系统则会紊乱,易引发糖尿病。如何挽救崩溃的系统?近日,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UNIGE)的科学家们想出了一招:他们成功“重新编程”人类本不负责产生胰岛素的胰腺细胞,使其“转变身份”,能够持续产生胰岛素。这项发表于《Nature》期刊的研究首次展示了,细胞的适应能力远大于我们的想象。而且,这种可塑性不是人体胰腺细胞所独有的。“各司其职”的胰腺细胞人类胰腺中含有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α,β,δ,ε和γ),它们负责产生不同的激素,用于调控血糖水平。这些细胞聚集成簇,形成胰岛(pancreatic islets)。其中,如果负责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功能紊乱,则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免疫系统会攻击并破坏β细胞。在2型糖尿病中,β细胞无法供应充足的胰岛素,或者身体会对胰岛素产生抗性。来自UNIGE医学院的Pedro Herrera教授及其团队之前已在小鼠模型上证实,通过一种自发性机制可以改变其他胰腺细胞的“身份”,从而让胰腺有能力再生新的胰岛素细胞。通俗点讲,就是让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和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产生胰岛素,从而促使血糖的正常调控。那对于人类而言,胰腺细胞是否同样可以“人为改变”呢?从一种激素到另一种激素:一种长期的...
发布时间: 2019 - 02 - 15
浏览次数:125
Copyright © 2005 - 2013 北京照生莱博商贸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